English

小“旁观者”也会“清”

1998-04-18 来源:光明日报 陈玲 我有话说

“旁观者清”这句成语,常用来形容局外人头脑清醒、见解的客观。而我想真能做到“清”者,非具有丰富学识和高度洞察力的智者不能为之。没想到,从来只有听长辈训诲份儿的14岁的独生子,现在会令我刮目相看,跻身于准智者之列。

一天与家人谈起某大学生因谈情说爱而荒废学业、因考场作弊而丢了学籍的真实故事,我对少数学子胸无大志,把谈恋爱当做精神大餐、时髦游戏这种行为的盲目性深表忧虑。此时,儿子很学究气的评论:“这是理性的麻痹。”我心中一震,觉得孩子说出的恰是点睛之笔。我追问:“等你上了大学会这样吗?”他充满自信地说:“决不会。”我毫不放松的又叮问一句:“为什么?”“我能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。任何时候都有最重要的东西,如果上了大学连这都忘了,这样的大学生真是太傻了。我当然不至于这么傻。”言之有理。真是后生可畏!我夸奖过别人的孩子懂事,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能和大人平等的交流思想,甚至可以迸发出毫不比大人逊色的思想火花。没想到一个初中生,也能当一回睿智的“旁观者”。

做教师的我,一向自认淡泊物欲。但当盼望已久的住房信息把失望和不平降到自己头上时,却因心理失衡,情绪极为低落。再看本来非常希望拥有自己房间的儿子反应却平静、豁达得令我吃惊。他说:“妈妈,您别发愁。在门厅放张桌子放张床,我住那就挺好。”他又问我:“咱们该做的努力是不是都做了?”我说:“是的。”“那就别想它了,把它扔到太平洋去吧!”儿子的幽默把我逗笑了。笑声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阴霾,也让我看到自恃清高的精神大厦有时会脆弱得不堪一击。记得有副楹联赞美了人的一种境界:“每临大事有静气,不信今时无古贤。”想不到平时还爱撒娇的儿子在面临家庭“大事”时也能“有静气”了,显示了小男子汉的力量和胸怀,着实让我感到温暖和欣慰。看来能开导别人遇事要拿得起、放得下的人,也有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而“当事者迷”的时候。没想到那小儿郎,又有机会当一回善解人意的“旁观者”。

想来,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因熟悉带来漠视;而漠视通常引起轻视;轻视必然导致近视。当你对身边的“精神宝藏”———亲人的优点、孩子的闪光点,不注意发现和学习时,就可能因缺乏思想沟通而出现“问题儿童”或“冷战夫妻”。我想幸福感的远离,是否源于家庭精神交流的贫瘠这一“守着金山要饭吃”的思维误区呢?

网络专家认为信息资源的开发、流动和利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。家庭是否也应建立相互学习的网络充分启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呢?孩子虽稚嫩,但因其童真,较多聚焦来自社会和长辈的优点,会让我们感受到高尚的人性之美;孩子虽天真,但因其视角独特,较少市侩陋习的污染,会帮我们看清隐蔽的人性之丑。当我们不再忽略身边小“旁观者”的真知灼见时,家庭将会变得更幸福;当我们都乐于向孩子学习时,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